肖武男:城市化需要新思維

轉自《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3月8日

 

“中國現在強大了,但展示得更多的還是肌肉,忽略了精神和思維層面的挖掘和表現”,在談到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時,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執行副主席肖武男用了這樣一句比喻。

改革開放30年,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經濟的奇跡般增長,也湧現了令世人矚目的現象:即不斷擴充的城市化進程。然而,被高速發展所遮隱的問題正日漸顯露:環境惡化、大城市病、產業空心化、社會管理成本逐漸增大、文化衝突也日益嚴峻等。

目前,這些問題正引起了高層和有關部門的重視,也被國際社會所關注。

談及背後原因,肖武男認為主要是忽視了“人文精神”在城市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中國過去在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上,無疑大量借鑒了西方國家的經驗、模仿了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的案例”: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繁華的商業區,不斷擴張的交通體系等等。但忽略了區域發展的真正內涵:即對本土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創造出宜居環境,也就是說增加城市的“幸福指數”。

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主要走了以出口、消費、投資“三套馬車”拉動經濟的成長模式,由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美債、歐債危機,導致了中國出口市場萎縮,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政府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一個“錦囊妙計”,加速和推動城市化的進程,無非是實現這個策略的最佳方法。但未來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思路上,是要把發展和解決遺留問題及創造新思想、新模式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注重和改善環境的大前提下,推動人文居住的新理念,而這也是聯合國人居署在今年召開的“第六屆世界城市大會”上所宣導和推動的目標與精神。

3月1日,本報就中國城市化發展的若干問題採訪了肖武男。

記者:據悉,在今年9月於義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城市論壇上,聯合國人居署將積極地向全球推介“城市發展的新思維、新思路”,這一新思維、新思路的具體內容和核心價值是什麼?為什麼說城市發展要有新思維、新思路?

肖武男:對於第三世界國家、或不發達國家,城市化是推動社會進步、改善生活、發展經濟的良好方式;同時,所產生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主要生態系統、環境的破壞與惡化,部分地區產業空心化,社會管理成本增加,以及文化衝突加劇等等。

但縱觀中國一些移民城市、或一些以地產帶動的新興城鎮,卻沒有以產業來支撐起的工作與就業,甚至還出現了拿著政府補貼打麻將的現象,產業的空心化的嚴峻性,令這些地區失去了發展的可持續力,也導致了人才的走失,最終出現“空巢”和“鬼城”現象;聯合國人居署曾援助肯雅一個貧困區域的城市化專案,希望改善該地區近百萬人口的飲用水、衛生狀況等居住環境,卻沒有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甚至還產生了排斥情緒和暴力抗爭,就其原因,是在專案的規劃與設計上,沒有考慮當地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複雜因素。

通過種種事例我們發現,儘管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引擎,但帶來了諸多問題卻不容忽視,否則,就會葬送掉城市化的成果。所以聯合國人居署今年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城市論壇”上,就把推動城市發展新思維這項運動,作為一個新目標。從客觀上來講,這能為第三世界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在規劃未來的城市化的思路方面,能提供很有意義的幫助。而今年的“世界城市論壇”所宣導、推動的核心理念就是:城市的發展要與環境和諧相伴,實現城市建設的人文精神。

記者:什麼是“城市建設的人文精神”?

肖武男:這一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首先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就是傳承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保證這個民族在其文化的潤寖下,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其次,城市規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是讓生活在這裡的普通居民,出行方便、生活方便和工作方便,中國過去的30年的城市化過程中,規劃和建設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忽視了普通百姓的方便程度;再次,城市有沒有創造未來的能力?城市一定要讓人有未來的追求感,就必須創造發展的環境,否則,人居住和生活其中,是孤獨和不安的;沒有發展的空間,不創造就業、提供成長的機會,年輕人就沒有夢想,他們就會向南飛、向西飛、向一切有機會的地方飛;第四,城市的管理定位是什麼?是良好的治安、完善的法規、和執行層面人性化的相互和諧度,這些恰恰是中國過去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矛盾和問題的所在。城市化的人文精神,是一個理想與目標,需要在戰略上、策略上及一點一滴的實踐上,去著眼與落實,但首先是觀念的轉變。

記者:您走訪過許多國家、也到過很多城市,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對於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如何評價?

肖武男:回答這個問題是有困難的,因為中國在這方面是不斷的調整、變化、完善、發展和進步中,就目前的一些觀察,可以談些感觀上的認識。

我感覺中國的城市沒有特點,相當多是在照抄、照搬或者模仿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心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風格。如果你站在屋裡向窗外望去,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杭州、南京等等,你能從建築的風格上和城市的環境上區分出有什麼不同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還有很多大城市只注重金融、科技,都想建商務區、金融區,卻忽略了區位優勢和地域特色,城市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反而競爭力越來越弱,說中國城市是“千城一面”,這到有點貼切;

還有,整個城市化建設中缺乏戰略考慮。我還想起2000年北京的一場小雪,幾乎導致了北京交通的癱瘓,其原因是北京二環和三環的規劃和設計上存在很大缺陷;再如,人民大會堂以西幾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聚集著國家大劇院、京西賓館、軍事博物館、北京西站等重要“目標”,如果從安全角度去考慮,後果是很可怕的;也缺乏人文精神。

記者:如果持續這種方式的城市化進程,對於中國的未來發展將會有哪些不利的影響?

肖武男:這些影響其實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如果從當下實際層面看:環境和資源對人們生活與居住產生了嚴重的干擾與破壞,令老百姓缺乏幸福感;從長遠的角度觀察:這些不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會加劇由於城市發展帶來的各種不平衡因素,可能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也會對政府在解決收入不公、社會缺乏公平與正義等的問題上,增添了複雜性和不可控性。

記者:中國如何發展才能走出這樣的怪圈:環境惡化、大城市病、貧富差距加大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肖武男: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要盡可以地落實執政為民的理念。並在在本著“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推動包融式增長,把城市化所創造的經濟增長與改善經濟增長模型結合起來;同時要傳承自己的文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的人文精神,而不是“拿來主義”。大家都在說,中國現在成了世界建築師的實驗場,對於這一點我不去評判,但有個觀點可供分享:百年後,人們對於一座城市的記憶和評判是文化、是精神,城市與建築留下來的是藝術與內涵,而絕不是冷冰冰的鋼筋和水泥。

記者:其實,我們也知道在更為具體的推動城市變革發展方面,聯合國人居署也推出了“2012國際學生設計大賽”,請您講解一下,為什麼要舉行這樣的大賽,初衷和目的是什麼?

肖武男:這次大賽,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作為共同的主辦方、我本人也作為本次大賽的主席,非常希望中國學生積極踴躍參加,也期待著他們的獲獎。

主辦這個國際大賽的初衷有兩點:一是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危機,人口紅利將減弱,勢必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力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希望學生們在此時要關注這一社會問題,能夠通過自己的設計去關心、關注老年群體,讓老年人頤享幸福晚年,這是從人文關懷角度的呼喚。

二是希望促進青年人更好關注環境,希望他們能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資源,如陽光、風以及利用可再生材料設計出一些更低碳和環保的建築供人使用。年輕人具有活力和創新精神,通過這些理念對他們的注入與影響,希望未來他們成為規劃師和建築師時,就能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推動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理念的轉變,為人類謀求持久的福祉。

最終目的:就是為中國的未來的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培養人才,讓年輕人擁有夢想、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