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武男, 侯荔江: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研究

本文是作者1996年發表於《毛澤東思想研究雜誌》上的文章,現轉發出來供關心此類話題人士分享其中的一些觀點。

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當今人類所麵臨的重大戰略問題之一,任何國家要謀求社會良性運行,都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自己的製勝戰略決策之中。1996年7月 16日,江澤民同誌《在第四次全國環保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環境保護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是‘積德’的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題中之義,本文擬就生態環境的社會性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和盡快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等問題談談我們的認識和體會。

一、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前提條件。即是圍繞這人群的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生活、生產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的總和。

大體上說,生態是由自然環境、工程環境和社會環境組成。自然環境一般指環繞著人類社會的自然界,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及能量的總和。組成自然環境的因素主要有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生物等。這些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工程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在進行生產實踐活動時所形成的工業、農業、建築、交通等工程設施所構成的人工環境。工程環境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意誌,憑借自己的智慧,利用自然環境,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產物。社會環境是由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要素組成。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則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社會環境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誌,並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演變。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問題。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來滿足自身的需要。與此同時,人類的行為也給自然界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汙染。特別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大工業的出現與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與加快,世界人口急劇增加與膨脹,或者過量地開采自然資源,或者大量地向環境排放汙染物,引起自然資源的枯竭、環境質量的惡化以至生態環境的破壞,危害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

環境問題一般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指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即由於盲目開墾荒地、濫伐森林、掠奪性捕撈、不適當地興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致使草場退化,土壤沙漠化、鹽堿化、沼澤化,森林麵積急劇減少,礦藏資源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日益枯竭,旱、澇災害頻繁,流行性疾病蔓延等問題。另一類環境問題是指城市化和工農業高速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汙染、噪聲汙染、農藥汙染等環境汙染問題。所謂環境汙染,是指由於人為的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了變化,與原來的情況相比,環境的素質惡化,影響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人類的正常生活的現象。

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失調。由於各國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也不一樣。因此,它們所麵臨的環境問題也不相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是:有害健康的飲用水、衛生設施的不完善,土壤侵蝕、爐火造成的室內煙塵和燃燒造成的室外煙塵。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臭氧的減少、光化學煙霧、酸雨以及城市的有毒氣體。

從曆史上看,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大量排放汙染物造成的。不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人均水平來講,發達國家的資源消耗量和汙染物排放量大大超過發展中國家,這正是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生態危機是人類麵臨的共同危機,已成為引起公眾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危機。

中國是在本世紀50年代正式發動工業化,與此同時也進入中國有史以來基數最大、幅度最高、增長最快的人口倍增時期,因而產生了大規模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問題。

首先,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主要表現在:第一,水土流失嚴重。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麵積為179.4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國土麵積的18.7%。我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有、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遊、金沙江下遊、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第二,沙漠化迅速發展。中國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達149萬平方公裏,約占國土麵積的15.5%,目前約有5900萬畝土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裏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第三,草原退化加劇。80年代中期,草原退化率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麵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的退化速度在擴大。由於草原退化,牧畜過載,牧草產量持續下降。第四,森林資源銳減。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麵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鬱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複返。全國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森林生長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地消耗了後代人應享有的森林資源。第五,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我國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屬於我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類。第六,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麵積縮小。多年來,由於過分開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麵積達1.5萬平凡公裏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來,我國湖泊減少了 500多個,麵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裏,占現有麵積的26.3%。

其次,環境汙染問題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第一,水體汙染明顯加重。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控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受到嚴重汙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第二,大氣汙染嚴重。中國大氣汙染屬於煤煙型汙染,在燃燒時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汙染物。中小城市汙染勢頭甚於大城市,北方重於南方,產業區重於非產業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第三,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我國廢渣年產生量已超過5億噸,處理能力趕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國積存量為66億噸,人均6噸廢渣。在380個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處在垃圾之中。第四,環境汙染向農村蔓延。鄉村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主要方向和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的汙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

環境是一種特殊的資源。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本身造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造成目前中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也是複雜的。主要來自兩個方麵的壓力。第一,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於生存,眾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諸如毀森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物等)遠遠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係統的付出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第二,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麵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後果。生態環境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中國長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為了改變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該采取刻不容緩的行動。

二、盡快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

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是當今世界麵臨的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在持續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把加強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作為社會良性運行製勝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的演變

自50年代以來,人們為了尋求更為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成功源於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大致經曆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 第一階段,單項技術治理製勝戰略。在70年代以前,環境問題僅僅被認為是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汙染問題,環境保護工作隻是治理工業廢氣、廢水和廢渣,運用工程技術來減少汙染。這期間,各項單項治理技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如用生物淨化法來處理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使用消煙除塵、煙道氣脫硫技術來防治煤的燃燒對大氣汙染等。單項治理技術,對排汙口的汙染物進行淨化、處理,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局部範圍內對環境汙染有所控製,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第二階段,綜合防治製勝戰略。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是人類環境保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標誌著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會議明確指出,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鄭杭生、李強等著:《社會運行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頁)。在這之後,形成了綜合防治製勝戰略。即將環境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按照汙染的產生、遷移和歸宿的各個環節,采取法律、行政、經濟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措施,並且綜合考慮區域規劃、資源利用、能源構成、有害物質的淨化處理等因素,以期製訂出整體上的最優防治方案,用最小的費用取得最優最大的環境效果。
  • 第三階段,謀求持續發展製勝戰略。1987年2月在日本東京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提出采取持續發展製勝戰略。其核心思想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使經濟發展能夠持續進行下去。環境對經濟發展具有推動和約束的雙重作用。合理的保護和改善環境為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環境對發展的約束是由於不合理的發展破壞了環境所致。合理的發展又為治理環境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要滿足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向所有人提供實現美好生活願望的機會。

從上述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的三個發展階段看,為了真正實現“今天的人類不應以犧牲今後幾代人的幸福而滿足其需要”的持續發展總原則,人類必須從過去偏重於治理或防治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轉移到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為核心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上來。以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為指導,最終實現人類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

2、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

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要大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結合起來。

我國政府早在1983年就提出把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1994年又製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正式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從這種認識出發,根據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實力的狀況,到本世紀末,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勝戰略應該是在保證全體人民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盡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係,從掠奪性開發向節約型經營轉變,合理保護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維持生態平衡的持續發展能力,最終實現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管理等方麵的全方位轉變,建立有效、協調、創新的持續發展機製。

與實現上述製勝戰略任務相適應,需要相應地采取以下一些製勝戰略措施。

  • 第一,堅持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使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首先,合理確定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不僅要考慮財力物力的條件,還必須充分注意生態環境所能允許的程度,考慮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要求,從而使整個經濟以合理的規模和速度向前發展。其次,製訂目標和對策時應充分考慮環境問題。重申“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指導方針,使經濟政策既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又帶來環境效益,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再次,按照生態環境的狀況和要求,全麵規劃、合理布局生產力的發展。對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對城市和農村的建設,都應當認真考慮維護生態環境和防治環境汙染的要求,並作出妥善安排。最後,逐步地適當增加用於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資金,這是促使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
  • 第二,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把解決環境問題做在經濟建設活動之前和過程之中。首先,要防止產生新的環境汙染和破壞,積極采用汙染減少型技術。開發新技術、新工藝、降低單位產出能源消耗,開發清潔工業技術以減少汙染排放量,調整產業結構,著重發展附加價值高,輕汙染或無汙染產業。產業政策實施中,需要淘汰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汙染嚴重的產品產量,逐步降低重汙染工業比重,減少工業汙染。其次,正確引導鄉鎮企業的發展方向。禁止沒有防治汙染能力的鄉鎮企業生產有毒有害物質和“三廢”汙染嚴重的產品,包括電鍍、汞製品、煉油、造紙、化工、漂洗、放射性產品等的生產。這是防止現代工業汙染向農村蔓延的重要措施。
  • 第三,堅持突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促進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有步驟地穩步推進。我國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發生的問題是多方麵的,而且由於經濟實力等因素所限,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部解決。隻能根據客觀條件,區別輕重緩急,有先有後地進行。首先,大力開展國土整治,改善生態環境。國土整治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應負責大江大河治理,區域性防護林體係工程,大範圍水土保持和沙漠化土地治理。其次,治理城市環境。重點是治理塵煙汙染,普及工業及民用型煤,限製原煤散燒,實行集中供熱和聯片采暖。治理汽車廢氣,對超標排放廢氣實行罰款。城市汙水進行清汙分流,集中處理,開展固體廢料、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嚴格控製工業和交通噪音汙染。最後,推廣生態農業,植樹造林,保護生物多樣性。改進耕作製度,節約經營,不斷提高農業係統的生產力。擴大綠色植被麵積,提高森林覆蓋率,營造農田林網,擴大果木林、經濟林、薪炭林或其他林木。保護各類生態農業類型,保護有益物種和害蟲的天地,保護農作物、牲畜的野生新緣種和種質資源。
  • 第四,實行綜合治理,充分發揮各種調節手段的作用。首先,加強全民環境教育。利用國家掌握的新聞媒介強化公眾的生態知識和環境意識,使他們意識到環境質量的優勢與他們切身利益的關係,積極引導公眾主動參與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人們自覺的行動,這將是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的根本保證。其次,建立基於市場經濟的環境保護政策。堅持“汙染者付費和使用者付費”的原則。根據汙染者所造成的破壞程度強製實行征稅收費,根據使用者對自然資源開發和使用征收資源稅。

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隻要我們提高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係的自覺性,紮紮實實地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夠實現本世紀末生態環境保護製勝的戰略任務,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